星空体育游戏活动反思小班|星空体育游戏活动反思中班

编辑

登录 | 注册 --> 请登录 | 新用户注册 --> 网站首页 全部 全部 新闻 医生 疾病 药品 图片 视频 问答 &#xe614; 搜索 0834-8888888 (就医咨询) 0834-3246000 (值班电话) --> 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概况 医院简介 领导团队 医院文化 组织架构 精彩图集 医院简介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简介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系政府举办非营利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始建于1939年,原名西康卫生院,1956年改为西昌专区医院,1968年更名为西昌地区医院,1979年5月1...了解更多> &#xe790;医院导航 &#xe6f4;查找医生 &#xe63f;特色医疗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医院公告 视频新闻 国际合作 媒体报道 会议通知 诊疗信息 患者来信 医院院报 医院新闻 搬家啦!州一医院“高大上”的健康管理体检中心全新亮相 再传捷报!2024年州一医院神经外科、骨科获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立项 搬家啦!州一医院“高大上”的健康管理体检中心全新亮相 再传捷报!2024年州一医院神经外科、骨科获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立项 皮肤总是闹情绪,动不动就害羞,是过敏性皮炎惹的祸! &#xe790;医院导航 &#xe6f4;查找医生 &#xe63f;特色医疗 党建文化 党建文化 党群资讯 群团建设 支部动态 工会工作 学习资料 党群资讯 职能党支部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微党课比赛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集中学习暨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职能党支部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微党课比赛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集中学习暨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集中学习暨中心组学习扩大会开展向先进典型 学习活动 &#xe790;医院导航 &#xe6f4;查找医生 &#xe63f;特色医疗 患者服务 患者服务 门诊时间 报告查询 健康体检 健康教育 就诊指南 特色医疗 医疗保险 医院导航 信息管理 意见建议 门诊时间 选择科室: 选择科室 核酸筛查门诊 门诊义诊 全科医学科门诊 急诊皮肤科 眩晕专科门诊 妇科普通门诊 麻醉门诊 心脏超声门诊 产科普通门诊 产科专科门诊 消化内科普通专科门诊 美容皮肤科 内分泌科普通专科门诊 儿童心理行为 妇科专科门诊 内科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眼科 耳鼻咽喉科 口腔科 皮肤与性病科 精神卫生科 疼痛科 医学影像科 中医科 中西医结合科 感染管理科 营养科 护理科 选择科室&#xe610; ABCDE FGHIJ KLMNO PQRST WXYZ 产科普通门诊 产科专科门诊 儿童心理行为 儿科 耳鼻咽喉科 妇科普通门诊 妇科专科门诊 妇产科 感染管理科 核酸筛查门诊 护理科 急诊皮肤科 精神卫生科 口腔科 门诊义诊 麻醉门诊 美容皮肤科 内分泌科普通专科门诊 内科 皮肤与性病科 全科医学科门诊 疼痛科 外科 眩晕专科门诊 心脏超声门诊 消化内科普通专科门诊 眼科 医学影像科 营养科 中医科 中西医结合科 坐诊时间: 选择星期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选择时间 上午 下午 职称级别: 选择职称 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主治医师 医师 副主任护师 主管护师 查询 &#xe790;医院导航 &#xe6f4;查找医生 &#xe63f;特色医疗 专家介绍 科室导航 科室导航 手术科室 外一病区(普外 儿外 甲乳外科) 外二病区(肝胆外科) 外三病区(骨外科) 外四病区(泌尿外科) 外五病区(神经外科) 外六病区(心胸外科) 五官科 眼科 妇科 产科 口腔科 烧伤整形科 麻醉科 肛肠科 皮肤科 急诊科 颌面整形美容外科 非手术科室 内一病区(心血管内科 CCU) 内二病区(内分泌 血液科) 内三病区(神经内科) 内四病区(消化内科) 内五病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内六病区(肾病内科 血透) 儿科 中心ICU 老年风湿科(长安分院) 肿瘤科(长安分院) 感染科 中医科 康复科 医技科室 检验科 输血科 放射科 核医学科 护理园地 护理园地 护理简介 护理资讯 天使风采 护理资讯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顺利举办首届医疗护理员培训班开班仪式 以赛促教,教学相长——记“西南医科大学首届实习基地护理教师课堂教学与双语教学大赛及教学工作会” 州一医院成功举办民族地区糖尿病教育与规范管理培训班 州一医院圆满举办凉山州消毒供应质控中心、凉山州护理学会消毒供应专业委员会暨凉山州基层医院消供服务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班 凉山州消毒供应质控中心成功举办首届消毒供应行业标准知识竞赛 &#xe790;医院导航 &#xe6f4;查找医生 &#xe63f;特色医疗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工作动态 进修学习 远程医学 资料下载 住培宣传 工作动态 2020-2022年临床试验、临床研究项目目录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重点学科(室) 名称及学科带头人姓名、职称、主要工作和研究经历 2020-2022年临床试验、临床研究项目目录 临床试验、科研、伦理审查工作注意事项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重点学科(室) 名称及学科带头人姓名、职称、主要工作和研究经历 &#xe790;医院导航 &#xe6f4;查找医生 &#xe63f;特色医疗 院务公开 院务公开 信息公开 管理制度 办事指南 信息公开 2024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预算公开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2022年单位决算公开编制说明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转院服务流程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转科制度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及流程 &#xe790;医院导航 &#xe6f4;查找医生 &#xe63f;特色医疗 招标招聘 招标招聘 招标信息 招聘信息 招标信息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 PVC地板清洗打蜡及修复服务采购项目结果公告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院本部食堂装修工程采购项目结果公告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PVC地板清洗打蜡及修复服务采购项目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院本部职工食堂厨房设备采购项目招标邀请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零星维修工程采购项目结果公告 &#xe790;医院导航 &#xe6f4;查找医生 &#xe63f;特色医疗 专题专栏 图书馆 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xe60e;疾病百科&#xe60e;详细 食道癌(食管癌,膈症,噎膈) 简介 症状 病因 预防 检查--> 鉴别 护理 并发症 挂号科室: 发病部位:食管 传染性:无传染性 传播途径: 多发人群:中老年人群 典型症状:梗噎 消瘦 进食困难 吞咽障碍 吞咽困难   食管癌是(esophageal carcinoma)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占食管肿瘤的90%以上,在全部恶性肿瘤死亡回顾调查中仅次于胃癌而居第2位。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是对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危害极大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食管癌的发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关。但确切原因不甚明了,有待研究探讨。 典型症状:梗噎 消瘦 进食困难 吞咽障碍 吞咽困难 食道癌症状早期食管癌局限于食管的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在发病初期并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或无任何症状。有的病人可能有一些隐伏性的或者非特异性的症状,如胸骨后不适、消化不良或一过性的吞咽不畅,或者由于肿瘤引起食管的局部痉挛,病人可以表现为定期的或周期性的食管梗阻症状。  1.早期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症状多不明显,且多间断发生,易被忽视。据黄国俊和吴英恺(1984)对我国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经食管拉网细胞学普查中发现的早期食管癌病人的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胸骨后不适或疼痛,或自觉有摩擦感,有的病人上腹部有“胃灼热”感、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疼痛,尤其是进食粗糙、过热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时为显著。或者进食时觉得吞咽过程变得比较缓慢等。多是因局部病灶刺激食管蠕动异常或痉挛,或因局部炎症、糜烂、表浅溃疡、肿瘤浸润所致,常反复出现,间歇期可无症状,可持续几年时间。其他少见症状有胸骨后闷胀,咽部干燥发紧等。约3%~8%的病例可无任何感觉。约90%的早期食管癌病人有上述症状。据Bains和Shields(2001)报道,经其确诊的早期食管癌病人的惟一症状是吞咽食物时感到疼痛,但绝大多数病人对此未加注意,直到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时才就诊。为了早期发现食管癌,必须熟悉食管癌的早期症状,并不失时机地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1)食管内异物感:异物感的部位多与食管病变相一致,随着病情的发展,相继出现咽下食物哽噎感,甚至疼痛等症状。产生这一症状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食管病变处黏膜充血肿胀,致食管黏膜下神经丛的刺激阈降低所致。(2)食物通过缓慢和停滞感:咽下食物后,食物下行缓慢,并有停滞感觉。发生部位以食管上、中段者较多,开始往往轻微,逐渐加重,并伴发其他症状。其机理可能主要为功能性改变,也可能是由于食管癌“癌变野”较广,食管黏膜伴有程度不同的慢性炎症所致。(3)胸骨后疼痛、闷胀不适或咽下痛:疼痛的性质可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疼痛。初始阶段症状较轻微,且只是间断出现,每次持续时间可能很短,用药物治疗可能缓解。以后症状加重,反复发作,持续时间延长。(4)咽部干燥与紧缩感:可能由于食管病变反向地引起咽食管括约肌收缩,而产生的一种异常感觉。(5)剑突下或上腹部疼痛:表现为持续性隐痛或烧灼样刺痛,多在咽下食物时出现,食后减弱或消失,与病变部位不一致。可能是由于病变致食管运动功能不协调,贲门部括约肌发生强烈的痉挛性收缩所引起。2.中晚期食管癌 中晚期食管癌症状较典型,诊断多不甚困难。当肿瘤累及食管壁的全层并侵犯食管周围的组织结构或者器官时,病人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与此有关的相应晚期症状和体征,提示食管癌已经发展到难以根治的阶段。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有:(1)咽下困难:吞咽困难是进展期食管癌的主要症状,也是最常见的主诉,约90%的病人有这一症状,是食管癌最突出的症状。食管是一个具有扩张功能的肌性管状器官,只有在肿瘤侵犯局部食管内径或周径的大部后,病人才出现食管梗阻症状,即吞咽困难。由于食管壁具有良好的弹性及扩张能力,在癌未累及食管全周一半以上时,吞咽困难症状尚不显著。咽下困难的程度与病理类型有关,缩窄型和髓质型较其他型为严重。约10%的病例症状或初发症状不是咽下困难者约占20%~40%,而造成食管癌的诊断延误。许多病人自觉吞咽困难时,便下意识地改变原有的饮食习惯,在吃肉块或硬食时将其仔细咀嚼后再吞咽,有时在饮水或喝汤后再将所吃的食物比较顺利地吞入到胃内,有的病人则改吃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人因吞咽困难而就诊时,症状往往持续了6~8个月左右,有的更长。咽下困难系食管肿瘤的机械性梗阻,或者是支配吞咽功能的神经肌肉发生病变和功能失常所致。80%以上食管癌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吞咽困难。吞咽困难有时表现为进食时感到胸骨后有轻微的不适,往往呈一过性,此后数周或数月不再出现这种症状;有的病人表现为吞咽疼痛甚至食管腔完全梗阻。典型的临床症状则是进行性吞咽困难,表明肿瘤堵塞食管腔;肿瘤侵犯局部食管壁周径的2/3以上造成食管腔狭窄时也出现这一典型症状,但也有例外情况。起初,吞咽困难呈间歇性,但很快转为持续性。开始时病人进食固体食物时感到下咽困难,继而吃软食也有吞咽困难,最后吃流质食物感到下咽困难。食管腔严重梗阻的病人有时喝水都有困难。据吴英恺和黄国俊(1974)观察,进展期食管癌病人吞咽困难的严重程度及其发展与肿瘤的大体病理类型和其他局部变化有关:缩窄型咽下困难最明显而持续;溃疡型可能不出现明显的咽下困难;髓质型、蕈伞型或腔内型多有较重的咽下困难。有时因癌组织坏死脱落,咽下困难症状有可能暂时缓解。①缩窄型食管癌病人的吞咽困难症状最为明显和典型。②溃疡型食管癌病人多无显著的吞咽困难,即使病程从进展期发展到晚期,病人也不一定有显著的下咽困难。③蕈伞型食管癌在肿瘤完全堵塞食管腔或者堵塞食管腔的大部之前,进食困难症状亦不明显。④髓质型食管癌病人多数有较为严重的进食下咽困难症状,有时,因癌组织缺血坏死脱落,瘤体有所减小,下吞困难症状可暂时缓解,但不久后症状又复发。⑤食管癌近端食管黏膜的充血水肿和炎症加重时下咽困难症状随之加重,减轻或消退时吞咽困难症状有所减轻。(2)疼痛:部分病人在吞咽食物时有咽下疼痛、胸骨后或肩胛间疼痛。根据肿瘤部位提示已有外侵引起食管周围炎、纵隔炎或食管深层溃疡所致。下胸段肿瘤引起的疼痛可以发生在剑突下或上腹部。若有持续性胸背痛多为癌肿侵犯及(或)压迫胸膜及脊神经所致。食管癌本身和炎症可反射性地引起食管腺和唾液腺分泌增加,经食管逆蠕动,可引起呛咳和肺炎。与早期癌出现的疼痛不同,有的程度较重且持久。性质为隐痛、灼痛或刺痛,每于饮食时加重。疼痛的部位常与病变部位相一致,多发生于溃疡型患者。持续性的胸背部疼痛多系肿瘤侵犯椎旁筋膜、主动脉而引起。肿瘤造成食管梗阻后梗阻部位以上的食管痉挛,或食管癌形成的癌性溃疡刺激以及食物通过癌肿部位时局部食管腔的扩张、食管壁肌层组织的收缩,病人多有胸痛或一过性的胸背部疼痛,有的病人诉有一过性的胸骨后疼痛,而且疼痛可向背部或颈部放散。这种疼痛症状比持续性的胸骨后不适或者上腹部疼痛更有临床意义,多反映癌肿在食管壁的侵袭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一旦肿瘤侵及肋间神经、腹膜后神经,病人的胸背部疼痛往往呈持续性与较为剧烈的疼痛,有时难以忍受,影响病人的休息和睡眠。以疼痛为初发症状的病例占食管癌病人总数的10%左右。仔细分析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并结合有关食管癌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具有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意义。(3)声音嘶哑:当癌组织侵及或压迫喉返神经,发生声带麻痹,患者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失音,多见于食管上段癌累及左侧喉返神经,有时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压迫喉返神经,病人有声嘶哑症状,进食时常因误吸而有呛咳,有时引起吸入性肺炎。喉镜检查可见患侧声带不能外展而居中线位,表明声带麻痹,一般受累的声带为左侧声带,偶尔为右侧。(4)呃逆:常常是食管癌本身、转移性纵隔淋巴结侵犯(压迫)膈神经并导致膈肌麻痹及其运动功能障碍的表现。(5)呕吐:常在吞咽困难加重时出现,初起每当哽噎时吐,以后每逢进食即吐,严重时不进食亦吐。呕吐物多是下咽不能通过之物,主要为潴留在食管狭窄部位上方的黏液和食物。(6)呼吸系统症状:误吸及肿瘤直接侵?犯气管和支气管,病人便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及胸膜炎样胸痛。高位食管癌在吞咽液体时,由于食管病变使液体逆流入气管,可引起咳嗽和呼吸困难。此外,由于癌组织的侵犯,若肿瘤穿透气管和支气管、纵隔或纵隔内大血管,病人便表现有气管-食管瘘、急性纵隔炎甚至致命性的大出血。在气管隆突水平,左主支气管的前缘即与食管中段毗邻,要是食管中段癌穿透左主支气管,导致食管-气管,食管-支气管瘘及吸入性肺炎,可出现特征性的吞咽后呛咳。严重者可并发肺炎和肺脓肿,有的病人有咯血。(7)体重减轻:体重减轻是食管癌病人的第二个常见症状,据对大宗食管癌病例(1000例以上)的分析,约40%的病人有体重减轻,主要因吞咽困难、呕吐及疼痛有关,也与肿瘤本身引起的消耗有关。如病人有明显的消瘦与全身营养不良,多提示肿瘤已至晚期,也是恶病质的临床表现之一。据Galandiuk等(1986)、Launois等(1983)以及Isolauri等(1987)对经治的食管癌和贲门癌病人临床资料的分析,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及其发生率如下:①下咽困难:85.4%;②体重下降:60.9%;③疼痛:26.5%;④反胃:22.8%;⑤声音嘶哑:4.4%;⑥咳嗽:2.5%。其中以下咽困难、体重减轻和疼痛最为常见。在临床上,遇到主诉有下咽困难的病人,必须要警惕患有食管癌的可能,同时要选择简单、易行及可靠的诊断手段作出诊断。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食管癌的诊断手段较多,但在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为胸部X线拍片检查、食管X线钡餐造影检查、内镜检查以及食管CT扫描等。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但此时往往缺乏明确的诊断依据,故应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对可疑病例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临床表现结合X线钡餐造影、脱落细胞学、内镜检查、胸部CT扫描、食管内镜超声检查较易诊断。临床实践时应该由简入繁顺序进行,前三项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内镜检查,比X线检查在定位、定长度、发现第二个癌以及除外良性狭窄等方面具有优越性。对可疑病例均应作食管钡餐造影或双重对比造影。对临床已有症状或怀疑而未能明确诊断者,则应早作纤维食管镜检查。在直视下钳取多块活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可帮助诊断。CT扫描、EUS等能判断食管癌的浸润层次,向外扩展深度以及有无纵隔、淋巴结或腹内脏器转移等,对有效地估计外科手术可能性有很大帮助。肿瘤的临床分期:我国常用的食管癌分期,根据临床症状、X线表现、手术所见和术后病理检查,于1976年全国食管癌工作会议上制订的标准(表5)。若无手术标本时,可根据X线所见分期。X线所见病变长度一般较手术所见偏长。 一、发病原因食管癌有高发区这一特点说明该地区具备其发生的条件,如存在强致癌物、促癌物,缺乏一些抗癌因素以及有遗传易感性等。但是各国各地研究结果很不一致,反映了食管癌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西方学者多认为吸烟和饮酒是主要原因,在我国林县这个高发区,因为贫穷,居民饮酒才是近一、二十年的事。目前,食管癌的病因虽尚未完全明了,但近年来国内外对食管癌病因进行了多途径探索。从亚硝胺、营养、微量元素、真菌及病毒、遗传等多方面,多层次进行研究和探索,获得了很有意义的进展。一般认为食管癌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食管癌发病的有关因素如下:1.生活饮食习惯与食管慢性刺激(1)吸烟与食管癌:西方学者多认为吸烟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主要因素。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吸烟相当普遍,一些地区居民不吸烟,食管癌则很少见。如Paymaster报道嗜好吸黑檀叶烟和咀嚼萎叶的印度穆斯林、基督教徒和印度教徒中,食管癌发病率高,而无此嗜好的拜火教徒中食管癌则很少见。故认为嗜烟可能是食管上段癌和中段癌发病率高的原因。但国内既往的流行病学调查却没有发现吸烟与食管癌发生存在密切联系。现在看来既往这些研究绝大部分来自食管癌局部高发区,且仅局限于农村人口。近年来我国学者同时对高发区、低发区以及城市、乡村食管癌进行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多数仍认为吸烟可能也是我国食管癌发生不可忽视的促癌因素。许多研究表明烟草是一种致癌物质,其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效应的,烟草中的致癌物质有可能随唾液或食物下咽到食管或吸收后作用于食管引起癌变。现已发现香烟的烟和焦油含有多种致癌物,如苯并α芘等多环芳烃、环氧化物、内酯、过氧化物及卤醚等,并且还含有多种亚硝基化合物如亚硝基吡咯烷、二甲基亚硝胺、亚硝基去甲烟碱或亚硝基新烟碱。此外烟雾中还有大量NO、NO2和烃类反应生成的烷类和烷氧自由基,这些成分可直接攻击细胞的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等成分,造成细胞损伤,引起癌变。将烟草中几种化学物质分别加入饮水中喂饲Fisher大鼠30周,结果给予亚硝基去甲烟碱大鼠有12/20例发生食管肿瘤,其中3例为食管癌,进一步证实了烟草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2)饮酒与食管癌:有关食管癌与饮酒的关系国外学者做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他们发现许多食管癌患者有大量饮酒史,或者多是酿酒工人及与酒商有关的职员。最近英国和香港科学家调查了香港食管癌患者的吸烟及饮酒情况,经过详尽对比分析,发现饮酒可能比吸烟更容易致食管癌发生。国内学者张毓德等对1400名食管癌患者进行调查,发现病例组有阳性饮酒史(每周平均白酒2两以上,连续5年以上)者占26.9%,而对照组为17%。但刘伯齐等对江苏扬中县、新疆新源县及江苏淮安县的食管癌患者进行病例对照讲究,发现只有饮酒量大的淮安县为阳性结果。看来酒精的作用与其持续时间,饮量大小有一定关系。但目前尚无用酒精或酒类制品作诱发动物食管癌报道。比较公认的看法是酒本身可能并不直接致癌,但有促癌作用。酒精可以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促进致癌物进入食管,造成食管黏膜损伤,为食管癌的发生创造条件。国内外一些研究发现有些酒中可能污染有亚硝胺、多环芳烃、酚类化合物、DDT等。这些污染物质可能会增强酒精对食管黏膜的损害。(3)饮食习惯与食管癌:经在高发区进行发病因素的调查,发现食管癌病人有食物粗、糊、进食过快、喜吃烫饮料的习惯,这些因素损伤了食管上皮,增加了致癌物的敏感性。多数研究表明,热食是食管癌的发病因素之一。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中,许多居民和食管癌患者都有好吃热食习惯。研究者测量了高发区居民进食时碗内食物的温度,发现可高达70~80℃,最高为80~88℃。有报道用75℃热水灌饲小鼠,即可发现上皮细胞变性,黏膜炎症和细胞核酸代谢受影响,所以长期反复的热刺激,有可能促使食管发生癌变。也有报告认为进食过快、食物粗糙、蹲位进食及好饮浓茶、三餐不定时等与食管癌有关。哈萨克族人爱嚼刺激性很强含有烟草的“那斯”。在日本,喜吃烫粥烫茶人群均有较高的发病率。过量长期饮烈性酒及多量吸烟者在欧、美国家中可能是食管癌的重要原因。(4)食管慢性刺激:前已述及的一些致病因素都会造成对食管的刺激,长期反复刺激作用会进一步导致食管黏膜病变。研究发现某些食管病变,如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慢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狭窄和食管黏膜白斑病等的食管癌发病率较高,表明慢性刺激所引起的慢性损伤和炎症在食管癌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2.营养因素和微量元素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一些食管癌防治现场做了大量营养学调查及营养干预实验。其中在河南林县开展的已历时近14年的中美合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所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研究项目—营养干预试验已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发现营养缺乏是食管癌高发区较为普遍现象,维生素A、C、E、核黄素、烟酸、动物蛋白、脂肪、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量均较低。不少报道指出肉类、蛋类、蔬菜与水果的缺乏可增加患食管癌的危险性。中美学者发现补充富含高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可以保护机体,预防食管癌。试验表明新鲜蔬菜、水果、茶叶、维生素有抗突变作用,相对缺乏应视为食管癌的危险因素。晚近有学者发现用单纯玉米饲料喂饲大鼠,可显著提高甲基苯基亚硝胺的致癌率,提示营养缺乏可提高食管上皮细胞对亚硝胺类致癌物的敏感性。一些动物实验还证实缺乏维生素A、C、E、核黄素均能促使食管发生病变,增强致癌物对食管的作用。深入分析发现维生素C可阻断致癌性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核黄素缺乏可明显增加甲基苄基亚硝胺对大鼠食管癌的诱发率,并缩短其潜伏期。这进一步揭示了维生素类抗癌的机制。林县的研究成果表明给高发区人群补充核黄素和烟酸复方营养素可能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因此给高发区人群补充维生素可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微量元素与肿瘤的关系已愈来愈引起人们关注,调查证实食管癌高发区水及土壤中的钼、硒、钴、锰、铁、镍、锌等微量元素含量偏低。钼的缺乏目前受到更多重视,已被认为是造成食管癌发病的因素,钼在自然界含量较低,且分布不均匀。对一些高发区人群血清钼检测发现其平均值为2.2~2.9ng/ml,明显低于非高发区人群血清钼的平均值(4.8~5.9ng/ml)。钼是植物亚硝酸还原酶的成分,缺钼可使环境及农作物中亚硝酸盐积聚,而施用钼肥则可增加食物钼含量,降低亚硝酸盐含量,人对钼的摄入量不足,还可影响一些酶的活性及生理功能,这可能也是导致食管癌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有的调查显示食管癌高发区缺硒。硒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作用,对细胞膜的过氧化具有保护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反应及对癌的发生和生长的抵抗力。有机硒缺乏虽不一定能直接引起食管癌,但可增加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高发区人体及环境缺锌的研究已有报导,锌缺乏可导致免疫力下降。动物实验表明,镉对小鼠食管和前胃有诱发癌瘤的作用,提示镉可能是食管癌的一个危险因素。在林县对食管上皮增生患者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复方营养液,发现可使上皮增生逆转,癌变率均比对照组明显下降,说明食管癌的药物阻断二级预防已取得初步良好效果。3.亚硝胺类化合物 亚硝胺类化合物是已被公认的一种强致癌物质。现已证实约十多种亚硝胺能诱发动物的食管癌,包括甲基苄基亚硝胺(NMBAR)、肌氨酸乙酯亚硝胺(NSAR)、亚硝基吡咯烷(NPyr)和亚硝基哌啶(NPip)、N-3-甲基丁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NAMBNA)等。亚硝胺及其前体物广泛分布于环境中,通过饮水和食物进入人体。其前体物在胃内经亚硝化而产生亚硝胺。近年研究发现,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县、河北磁县、涉县、广东汕头、山西垣曲和阳城的饮水中,硝酸盐的含量明显高于低发区。据调查食管癌高发区林县环境中检测出7种挥发性亚硝胺,阳性率高的有二甲基亚硝胺(64%),二丙基亚硝胺(30%)和二乙基亚硝胺(24%)。还测出玉米面中含有非挥发性肌氨酸亚硝胺,萝卜条中有脯氨酸亚硝胺。在林县被污染食品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均较高。二级胺和三级胺也广泛分布在食物和环境中,在胃内酸性条件下,胺类和亚硝酸盐很易结合产生亚硝胺。据报告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霉变食物,其中含较多亚硝胺及前体物质。霉菌不仅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且能分解食物蛋白质增加二级胺含量,从而促进亚硝胺的合成。陆士新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不同食管癌死亡率地区居民从膳食中摄入不同量的亚硝胺,膳食中亚硝胺摄入量依次为:林县(高发)>济源(中高发)>禹县(低发)。结果表明:从膳食中摄入亚硝胺的量与食管癌的发病率成正相关。对林县人群胃液中总的亚硝胺含量进行测定发现,男性胃液中其含量平均为24.93ppb,而女性为20.51ppb,男性高于女性18%,这和林县食管癌发病率的男女比例吻合。林县人胃液中亚硝胺的含量和受检者食管上皮的病变、正常轻度增生、重度增生和癌变呈明显正相关。动物实验证明,亚硝胺能诱发动物食管癌,而阻断胺类的亚硝基化能预防食管癌的发生。林县人群尿中发现的一种新亚硝基化合物—亚硝基异脯氨酸,可引起NIH3T3细胞的恶性转化,接种裸鼠形成纤维肉瘤。近年来陆士新等应用林县环境中发现的NMBzA与人胎儿食管上皮共同培养三周后,将上皮移植到BALB/C裸鼠肠系膜上,同时以NMBzA继续喂饲裸鼠,结果在肠系膜上发生鳞癌,对照组裸鼠中无肿瘤。从NMBzA诱发的肿瘤组织提取DNA中发现存在AIu序列,结果证明诱发的肿瘤来源于人类组织。这些结果首次证实亚硝胺能诱发人食管上皮鳞癌,为林县食管癌亚硝胺病因提供了直接证据。酸菜是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林县、山西阳城、四川盐亭、江苏杨中等地的传统食品,除含有被污染的一些真菌外,还发现含有微量的苯并α芘和亚硝胺,并含有一种名叫Roussin红甲酯的亚硝基化合物。在林县约55%的酸菜含有这种化合物,含量在1~5ppm间。实验表明,Roussin红甲酯可使经3-甲基胆蒽启动作用的C3H/10T1/2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涂抹小鼠皮肤后可使表皮增厚并降低皮脂腺数目,这种化合物可能是存在酸菜中的一种促癌物。多项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酸菜是既含真菌又含亚硝胺类化合物的高发区发病因素之一。4.真菌及病毒的作用(1)真菌的作用:研究表明,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的发病与真菌性食管炎和真菌对食物的污染有关。通过多次对高发区林县、阳城、磁县、盐亭、南溴和新疆等地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粮食、酸菜及霉变食物中某些真菌及其代谢物是食管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作用已得到公认。林县食物常被串珠镰刀菌、互隔交链孢霉、圆弧青霉、白地霉、黄曲霉等污染。这些真菌不仅能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还能分解蛋白质,增加食物中胺含量,促进亚硝胺的合成。霉变食物致癌作用已经动物实验证实。用霉变的玉米面(含串珠镰刀菌)诱发出了大鼠食管乳头状瘤、胃乳头状瘤以及食管磷癌,并可致小鼠食管和前胃上皮增生和乳头状瘤样改变。林县粮食中检出的串珠镰刀菌的含量和种类数,较国内外食管贲门癌低发区明显为高,与食管贲门癌发病率呈正相关。目前已从镰刀菌中分离鉴定出的真菌毒素包括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乙酰雪腐镰刀菌烯醇、15-乙酰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及玉米赤霉烯酮。其中雪腐镰刀菌烯醇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霉变玉米中含量最高。以此两种毒素含量高的霉玉米按20%比例配成饮料喂饲小鼠,可以诱发出食管、前胃及腺胃增生性改变,提示此两种毒素具有潜在致癌作用。进一步证明镰刀菌可能是高发区主要致癌真菌之一。互隔交链孢霉也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真菌。互隔交链孢霉在河南食管癌5个高发县粮食中的污染率(6.53%)高于3个低发县(3.9%)。其含有的主要真菌毒素为互隔交链孢酚单甲醚(AME)和交链孢酚(AOH)。互隔交链孢霉的诱变性和致瘤性主要与这两种毒素有关。研究发现AME和AOH对TA102和E.Coli检试菌有诱变作用,能诱发人羊膜FL细胞的USD和ZBS细胞、大鼠肝细胞的DNA单链断裂。AME能干扰rRNA的转录活性,损伤人淋巴细胞DNA,诱发V79细胞突变,使NIH/3T3细胞转化,转化的细胞能在软琼脂上生长,接种BALB/C裸小鼠体内具有成瘤性。AME和AOH能促进脂质过氧化,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脂质过氧化与细胞癌变有关。用AME或AOH分别在体外短期处理培养的人胚食管上皮,从中提取DNA,以此DNA转染NIH-3T3细胞,细胞发生了恶性转化。转化细胞可在软琼脂上生长并具有成瘤性。近年还证明AME或AOH处理后的人胚食管上皮有C-Ha-ras突变及扩增,C-myc基因的激活和扩增。AME和AOH诱发人胚食管上皮增生,后者还成功地诱发了食管鳞状细胞癌。上述结果表明互隔交链孢霉在人食管癌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有些研究表明圆弧青霉的提取物诱发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别(P<0.01),呈明显的量效相关性。诱变试验提示圆弧青霉的代谢提取物能直接损伤遗传基因DNA。枯草杆菌DNA重组试验、UDs试验、DSL试验表明贺弧青霉确能产生诱变性物质。以上结果提示霉菌是食管癌发病因素之一。(2)病毒的作用:病毒在食管癌发病中的作用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目前研究的病毒主要为人乳头瘤状病毒(HPV)和EB病毒(Epstein Barr Virous,EBV)。人类乳头瘤状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已被公认。近年研究发现食管也是HPV感染的好发部位。据报道感染食管的HPV主要为6型、16型及18型,目前一些研究认为HPV16型与食管鳞癌发生有关,HPV18型与腺癌发生有关。国内对HPV16型研究较多,对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HPV16 DNA检测表明,癌及癌旁组织HPV16 DNA检出率分别为60%及51.95%。提示HPV16感染是食管癌常见现象,可能与食管癌发生有一定关系。HPV体外实验显示其具有引起细胞转化的作用,但HPV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HPV DNA可以整合进食管癌组织DNA中,进而引起基因异常参与肿瘤发生发展。也有学者认为HPV可能通过减少局部的淋巴细胞,破坏机体局部的免疫监视系统,并与其他致癌因素协同作用进而导致食管癌的发生。但陆士新等运用分子杂交和多聚酶链式反应等方法未能在林县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检出HPV DNA。看来HPV与食管癌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EBV与癌的关系过去文献主要集中在鼻咽癌上。与食管癌关系的报告尚不多见。国外Mori等发现食管癌中EB病毒阳性率为3.3%,国内吴名耀等发现食管癌:EBVLMP-1(潜在膜蛋白1)阳性率为6.3%。EBV阳性细胞可见胞浆疏松及空泡变性等形态学改变,这可能与EBV感染癌细胞所引起的反应有关。关于EBV阳性率与EBV的病原性联系,一般有2种假设:A.EBV感染发生在癌变之后,这种病人的黏膜上皮细胞EBV检测往往呈阴性;B.EBV感染发生在癌变之前,并且在癌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由于目前所发现的病例阳性率均较低,所以EBV与食管癌之间联系,尚待进一步研究。5.遗传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癌症都是各种环境因素对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长期反复作用的结果。前已述及食管癌患者中有癌家族史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食管癌发病存在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可能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子。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众多证据表明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要涉及遗传物质结构和调节控制方面的改变,从上一代遗传下去的并非是肿瘤本身,而是对肿瘤的易感性。这种肿瘤易感性的本质可能是患者体内DNA结构异常或复制、转录、表达错误引起,或是与致癌物质活化,无害化所需酶活力减弱或丧失有关,也可能是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染色体畸变或某些免疫遗传缺陷的结果。有人观察到高发家族成员的染色体畸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表明高发家族成员淋巴细胞更易发生姊妹染色体互换(SCE),并且在其染色体上已发现了可能的特有脆性部位,如1p13-p36和4q21-q31等,这些位点在食管癌发生中可能起某些重要的协同作用。已有研究发现,食管癌的家族易感性与家族性免疫缺陷有关,有癌家族史的食管癌患者及其亲属,某些免疫功能明显低于无癌家族的对照组,而且患者与其亲属多有类似的免疫功能缺陷。至于这种免疫功能紊乱是遗传抑或是环境因素所致,尚有待进一步研究。6.食管癌基因的研究(1)癌基因:对食管癌组织和癌旁上皮组织的DNA进行研究,发现多数C-mye,EGFR基因的扩增或表达增强。从中国、意大利和法国的食管癌高发区获得的食管标本中发现,32%的病例有cyclin D基因扩增,63%的病例有cyclin D mRNA过度表达。其他表达增强的还有Int-1、HER-1基因等,这些癌基因的高表达及过度扩增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2)抑癌基因:约1/3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存在Rb基因结构异常如片段完全或部分丢失。约10%~70%食管癌存在p53基因突变,突变多集中在第5~9外显子,而p53基因丢失的检出率为43%~52%。食管癌APC、MCC基因的丢失率分别为50%和58%,其中腺癌的丢失率似乎高于鳞状细胞癌,DCC基因的丢失率为33%。而p16基因纯合丢失率为16.7%,以上提示抑癌基因失活可能也是食管癌发病的重要环节。(3)候选抑癌基因:最近陆士新等应用mRNA差异PCR显示技术,发现了4个人食管癌相关基因cDNA片段,分别命名为ECRG1~ECRG4,经过克隆和鉴定,确认ECRG1和ECRG2可能是新的食管癌相关的候选抑癌基因,它们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NMBzA与基因异常:研究环境致癌物与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的关系发现,NMBzA可导致癌基因C-myc、Int-2和EGFR的扩增或高表达,并能导致抑癌基因Rb、APC和MCC突变或缺失。这些提示化学致癌物NMBzA在癌变的启动阶段就能激活原癌基因或使抑癌基因失活,它可能是癌变的原因而不是结果。近年的研究应用林县环境中发现的甲基苄基亚硝胺(MBNA)与人胎儿食管上皮共同培养3周后,将上皮移植到BALB/C裸鼠肠系膜上,同时继续喂裸鼠MBNA,结果在肠系膜上发生鳞癌,食管无肿瘤,对照组裸鼠中无肿瘤。诱发肿瘤之DNA与人特殊重复序列一Alu序列进行核酸杂交,在诱发肿瘤中发现存在Alu序列,证明该肿瘤源于人类组织。实验首次证实亚硝胺能诱发人食管上皮鳞癌,为林县食管癌亚硝胺病因提供直接证据。以上资料提示人食管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阶段与多种癌基因作用的结果。二、发病机制  1.肿瘤部位分布 临床上通常将食管分为上、中、下三段。自食管入口至要主动脉弓上缘平面为上段,自下肺静脉下缘至贲门口为下段。198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新的食管癌部位分段标准:食管入口至胸骨柄上缘平面为颈段,其下为胸段。胸段食管又分为上、中、下三段。自胸骨柄上缘平面至气管分叉平面为胸上段,气管分叉平面至贲门口(食管贲门交接处)平面以上为中段,以下为下段 (包括解剖学的腹段食管)(图1)。据过去资料统计,食管癌的发生部位虽然有一定的地区差别,但绝大多数国家的报道仍然比较一致,食管癌的好发部位是中1/3段占50%;其次是下1/3段,占30%;上1/3段较少,约20%。据河南林县人民医院以食管细胞学和X线相结合方法确定了633例食管癌的部位分布,上、中和下段各分别为11.7%、63.4%和24.9%。2.病理类型(1)大体类型:食管癌可分为早期和中晚期两大类。早期食管癌是指原位癌(上皮内癌)和早期浸润癌。后者癌组织侵入黏膜下层,但尚未侵及肌层。早期病人症状不明显或症状轻微,只有在食管癌高发区经细胞学普查才可发现早期病例。病变多数限于黏膜表面,见不到明显肿块,故在肉眼分型时,早期与中晚期食管癌不同。病理特点,主要病变局限于食管壁的浅层,除少数乳头状肿瘤外,均无明显的肿块而表现为黏膜病变,近20年来对早期食管癌切除标本的形态学研究,一般将早期食管癌划分为以下四型:A.隐伏型:病变处食管黏膜与周围正常食管黏膜平齐,在新鲜标本可见病变处黏膜色泽较正常深,呈粉红色,黏膜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表现为轻度充血斑或黏膜皱襞增粗,镜下均为原位癌。该型为食管癌最早的表现,极易在内镜检查中漏诊。B.糜烂型:病变处食管黏膜略凹陷或轻度糜烂,糜烂处色泽较深,边缘不规则呈地图状,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清。糜烂区呈细颗粒状,偶有残存的正常黏膜岛。除个别病例有纤维素性假膜覆盖外,多数糜烂面较清洁,镜下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各占一半。C.斑块型:病变处食管黏膜略肿胀隆起,表面粗糙不平,色较灰暗,呈苍白色,有时可见小的糜烂区。病变边界清,有时可累及食管全周。食管黏膜皱襞增粗、紊乱与中断,黏膜表面粗糙,呈现粗细不等的颗粒与牛皮癣样表现。此型原位癌占1/3,早期浸润癌占2/3。D.乳头型:肿瘤呈明显结节状隆起,病变处食管黏膜呈乳头状,或蕈伞状向食管腔内突出,直径为1~3cm,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清,表面一般比较光滑,可有小的糜烂,有时有灰黄色炎性分泌物覆盖,偶有糜烂。镜下大都是早期浸润癌。早期病变一般很小,但可累及整个周径的黏膜,以斑块和糜烂型常见,乳头型与隐伏型较少见。其分布与中晚期食管癌相同,中段多见,下段次之(图2)。中晚期食管癌病人临床上均有症状,大量病理材料分析表明,髓质型最多,占56.7%~58.5%;蕈伞型次之17%~18.4%;溃疡型又次之,占11%~13.2%;缩窄型(8.5%~9.5%)及腔内型(2.9%~5%)较少(图3,图4)。各型的瘤体长度不同,髓质型多数在5cm以上,而蕈伞型、溃疡型及缩窄型多数在5cm以下,腔内型有时瘤体很大,吞咽困难的程度与各型食管癌累及食管周径的范围有关。缩窄型与髓质型多数累及食管周径的大部分或全部。蕈伞型与溃疡型则多数未累及该段食管的全部周径,仍保留正常食管壁,故食物下咽时仍可舒张,因而吞咽困难不重。腔内型因占据管腔通道,故症状较明显。A.髓质型:肿瘤多已侵犯食管壁的全层,致管壁明显增厚,累及食管周径之大部或全周,癌上下缘呈坡状隆起,表面常有深浅不一的溃疡,肿瘤切面灰白,如脑髓样。此型多见,恶性程度高;B.蕈伞型:瘤体为卵圆形,呈蘑菇样向食管腔内突起,隆起边缘部分与周围食管黏膜境界清楚。瘤体表面多有浅溃疡,底凹凸不平,常覆盖一层褐色炎性渗出物。C.溃疡型:瘤体表面有较深溃疡,形态大小不一,溃疡一般深入肌层,有的甚至侵入食管周围纤维组织。D.缩窄型:瘤体形成明显的环形狭窄,累及食管全周,瘤体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长度不超过5cm,表面糜烂,近侧食管腔显著扩张。另有少数食管癌标本,呈息肉样突向食管腔内,故有作者认为,这是食管癌的另一种类型—腔内型。(2)组织学类型与分级:根据食管癌的组织学特点可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癌肉瘤四种类型。起源于食管黏膜,占全部食管癌的90%以上(图5)。Broder根据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将其分为四级。BroderⅠ级:瘤细胞分化良好,细胞呈多角形,有很多的角化及细胞间桥,这种分化型癌细胞占75%以上。BroderⅡ级:癌细胞呈多角形或圆形,可见角化珠或散在性少量角化,细胞分化中等,细胞间桥偶然可见,核分裂象不多,可见分化型癌细胞约占50%~70%。BroderⅢ级:癌细胞分化较差,但仍可见多角型鳞状细胞癌的特点,甚至可见少许角化前物质,可见分化型癌细胞在25~50%。BroderⅣ级:癌组织呈低分化状态,切片中不见细胞角化及细胞间桥,但仍可见到多角形癌细胞的出现,可见分化型的癌细胞占25%以下。Broder四级分类有判断预后的意义,迄今国内外文献仍在恶性度分级上应用。但判断分化好及分化差的癌细胞所占比例可有主观性差异,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在不同部位可以不一致,因此百分比不易计算。近年来,不少学者根据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将鳞状细胞癌分为Ⅰ、Ⅱ和Ⅲ级。Ⅰ级癌细胞常有明显角化现象,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少见;Ⅱ级癌细胞角化形成较少,异型性较明显,核分裂较常见;Ⅲ级癌细胞体积较小,胞浆较少,无角化形成,核分裂常见;这种三级分级法比较适用,也较容易掌握,但各家统计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确定组织学分级的标准尚待进一步研究。食管原发性腺癌比较少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单纯腺癌:癌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核呈圆形、卵圆形或杆状,细胞核极相与细胞长径相平行,核染色质较粗,细胞可构成近似圆形的腺腔(图6)。B.腺鳞癌:包括腺棘癌和腺鳞癌。腺棘癌组织中有两种成分混杂存在,但腺癌组织呈明显的恶性,表现为细胞质较小,细胞核较大,核异形性明显,核染色质较粗,构成完整或不规则的腺腔样。在腺癌组织中,有分化良好的鳞状上皮细胞,细胞质丰富,核小,无异形性,甚至可见细胞间桥或角化物质出现。这种良好的鳞状上皮,呈明显的良性形态,临床预后一般较好,故当前多数作者称之为腺棘癌,或腺癌有鳞状上皮化生。腺鳞癌组织学图像,主要表现为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均呈明显的恶性,两者细胞均有异形性。但腺癌部分有明显的腺腔结构,鳞状上皮部分亦呈恶性形态,有明确的多角形,有时可见到角化或细胞间桥(图7)。C.黏液表皮样癌:组织来自腺导管或腺泡,瘤组织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所组成,一种为表皮样细胞,瘤细胞呈多角形,胞浆或呈鳞状上皮样,或很小、呈基底细胞样,细胞大小形态比较一致,细胞核深染,分裂象很少,这种表皮样细胞,多呈丛状;另一种为分化的高柱状上皮细胞,胞浆丰富透明,细胞体积较大,胞核圆形,较小,大小形态比较一致,核位于高柱状细胞的基底部,瘤组织构成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腺腔样。上述两种细胞,混合存在,而表皮样细胞一般见于柱状细胞的基底部。D.腺样囊性癌:在组织形态上应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一致,即在不同分化的鳞状细胞癌团块中有大小不等的腺腔,被覆黏液分泌细胞,分泌数量不等的黏液。有时形成黏液糊状。其组织发生尚无定论,有的主张来自食管黏液腺,有的认为系胚胎残余的柱状上皮癌变时可同时有向鳞状细胞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的鳞状细胞成分常见基底样细胞(所谓中间型细胞),也是一个证据。对于食管下段腺癌的诊断,应持慎重态度,有不少所谓食管下段腺癌的病例,实际是胃贲门腺癌侵犯食管下段。诊断食管下段腺癌应符合下列标准:①腺癌是来自食管的黏膜组织或腺体;②应尽量确定癌组织与胃贲门柱状上皮鳞状上皮交界的相对位置。如能判断在交界处以上尚有一定距离则更佳;③若癌组织在食管确系原位癌,分化差时必须有特殊染色证实。在食管未分化癌中,主要为小细胞未分化癌(small cellesophagus caeinoma ,SCEC),大细胞未分化癌极其少见。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中,绝大多数为燕麦细胞癌型,这型癌细胞较小、圆形、卵圆形乃至梭形不等,可见典型燕麦状癌细胞,胞浆甚少,多呈裸核,染色质密集而深染,分裂象多见。排成大小不等片块或弥漫生长,其间可有少许纤维性间质,癌组织中也见假腺样排列区域。嗜银染色,癌细胞多阳性,电镜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文献报道SCEC发病率为0.05%~5.5%,并非少见。SCEC与食管鳞癌的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和临床症状等无明显差别;而病理组织形态与生物学特性两者显著不同,与肺小细胞癌相似,其主要表现:A.组织学特点,SCEC亦分为燕麦细胞、淋巴样细胞、中间细胞和混合细胞型。B.组化和免疫组化,嗜银染色阳性。C.SCEC侵袭性强,淋巴和(或)血行播散早,转移率高。SCEC的组织起源尚有争论,多数人认为源于食管黏膜内的Kulchisky细胞或多潜能原始干细胞,这是由于食管和呼吸系器官同属于原始前肠衍生物。气管与肺的类癌、小细胞癌多认为是来源库氏细胞,即APUD细胞。此外SCEC组化和免疫组化以及超微结构研究亦证明: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APUD细胞特征。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胃肠道APUD细胞并非来自神经嵴,而是源于内胚层,可能是与胃肠腺上皮同源,即全能干细胞来源;他们推测食管黏膜多潜能原始干细胞充当了食管鳞癌和肺癌以及黏液细胞癌(具有神经内分泌燕麦颗粒或非燕麦之储备细胞癌)的先驱,后者还可向前者分化。较少见,瘤内主要为肉瘤成分,常为纤维肉瘤、少见为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软骨肉瘤和未分化肉瘤等。癌组织成分较少,多局限在瘤蒂基底部黏膜和黏膜下层,少数可浸润肌层。3.食管癌的组织发生学 食管黏膜癌变的基础病变包括慢性食管炎、食管上皮增生和异性增生。从大量的研究工作来看,在食管癌高发区的居民中,慢性食管炎的发病率较高,同时由某些原因所造成的食管上皮异型增生也很高,这是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管癌发病率高的基础。食管上皮的一般性增生是癌变的基础,一般不作为癌前病变。而食管上皮异型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根据对重度异型增生的细胞学追踪观察发现,重度异型增生5~8年的癌变率为15%~20%。从形态学及细胞生物学可以看到,食管上皮的增生与异型增生均是从基底细胞开始的。随着病变的进展,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的上皮细胞形态学表现为增生或异型增生,核增大,核染色质增粗,核仁突出,分裂象增多。随着上皮增生、异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的顺序,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也发生一系列变化。显微分光光度计检测DNA含量发现,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的DNA均为二倍体或近二倍体,而异型增生DNA分布均以增殖倍体为主,也有相当一部分非整倍体出现,DNA合成明显增加。一般认为,食管癌的发生是由增生→异型增生→癌变的系列演变过程,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食管的基本背景(如炎症、增生、异型增生等)的基础上,上皮发生一系列增殖性改变。在这个基础上,由某些因素导致上皮细胞的突变,由良性增殖变为恶性增殖,最终发展为不可逆转的食管癌。一般认为食管癌的发生可能循以下模式(图8):很多食管疾病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如慢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溃疡性食管炎、食管狭窄症、白斑症、Hummer-Vinson综合征、巨食管症、食管失弛缓症等,但上述这些病变在我国食管癌患者中发生的比率并不高,在我国它们可能不是食管癌发生的主要原因。4.扩散与转移 食管癌的扩散和转移有途径(1)食管壁内扩散:食管黏膜和黏膜下层有丰富的纵形淋巴管互相交通,癌细胞可沿淋巴管向上下扩散。肿瘤的显微扩散大于肉眼所见,因为切下的食管标本短缩较多,尤其在甲醛固定后更多,其确实的扩散程度不易肯定,但认为向上扩散的距离远比向下为大,文献报道肿瘤上端切缘阳性与吻合口复发有关。向上扩散超过肿瘤缘5~6cm者并不少见,甚至有达10cm者,但向下扩散一般不超过5cm。有时癌细胞沿食管黏膜下扩散并非连续性而呈跳跃性的,因此手术切除足够的长度是十分重要的。(2)直接浸润:这是食管管壁浸润的进一步发展。癌细胞由黏膜向外扩展,达食管外,并侵入邻近器官。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累及的器官也不同。食管上段癌可侵犯喉、气管、甲状腺及颈部软组织。中段食管癌以侵犯气管、支气管、肺、纵隔和主动脉为主。下段食管癌以侵犯纵隔、贲门、心包及胃等腹腔脏器。食管癌侵及纵隔的达到20%,而且中下段食管癌侵及纵隔者基本相同,前者19.5%,后者20.6%。因此,常有广泛的纵隔炎症,引起肺炎及肺脓肿形成。当侵及主动脉时可造成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死亡。(3)淋巴道转移:食管癌淋巴道转移途径与正常的淋巴引流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食管的淋巴引流主要是纵行方向引流,纵行淋巴管是横行淋巴管的6倍,所以淋巴结的转移主要也是区域性和上下双向性的转移。首先主要是肿瘤所在部位的食管旁淋巴结,然后是颈段的颈深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胸上段的大部分沿食管旁向上至颈部淋巴结;胸中段的则既有向上到胸上段食管旁、气管旁淋巴结,甚至到颈部各组淋巴结的,也有向下到贲门旁、胃左动脉干等处淋巴结的转移,以上行为多;胸下段的也是上、下双向的转移;但以下行的转移为多。淋巴道转移的区域,受许多因素影响,Posllethwait综合9篇尸检材料,其淋巴结转移部位(表1)。一般肿瘤越大(长)、浸润越深、分化程度越低,越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病变浸润越浅,发生连续性转移的机会越少,但发生跳跃性转移的机会越多。因为食管黏膜深层和黏膜下层具有沿食管纵轴排列的丰富的淋巴管网,互相沟通。黏膜下层淋巴管网通过侧支斜穿食管肌层与肌层外纤维膜之纵行淋巴管交通,该淋巴管在沿食管壁走行中注入各段食管旁淋巴结。早期当癌细胞侵入到食管黏膜深层至黏膜下的淋巴管内,上下流动,离开局部主病灶,直接随淋巴管流动转移至远隔淋巴结,构成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当癌浸润至食管外膜时,肿瘤不仅浸润浅部黏膜深层及黏膜下淋巴管,而且直接浸润至肌层外膜的深部淋巴管,所以随着远处跳跃性转移的同时,连续性转移也增加了。如果侵入淋巴管内的癌细胞或瘤栓随淋巴流离开主病灶,停留或栓塞在某一段淋巴管内,构成新的癌灶,即形成了食管壁内的跳跃性转移。(4)血行转移:比较少见,主要见于晚期病例,最常见转移至肝、肺、骨骼系统,还有少数转移到肾、肾上腺、腹膜、心和脑等。Domans报告824例食管癌,根据肿瘤发生 部位其转移的发生率见表2。5.病理分期 198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食管癌的TNM分期法(表3)。表中Tis为原位癌,T1癌瘤侵及黏膜下,T2癌瘤侵及肌层,T3癌瘤侵透肌层到达纤维膜,T4癌瘤侵及相邻器官(图9)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要求检验标本至少包含6个淋巴结,N1有区域淋巴结转移(颈段食管癌包括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胸内食管癌包括纵隔淋巴结和胃周淋巴结,但不包括腹腔动脉旁淋巴结) 。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包括远处淋巴结(或)其他器官]。1997年新版将M1分为M 1a及M1b,胸下段癌中,腹腔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为M 1a,其他远处转移为M1b;胸上段癌有颈淋巴结转移为M 1a,其他远处转移为M1b;胸中段癌没有M 1a,非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或其他远处转移为M1b。 食道癌预防预防食管癌的发生无疑是控制食管癌的最根本措施,根据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多阶段性,即启动、促进、演进阶段,从病因学、发病学和临床医学演进的观点出发,预防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分为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病因学预防,是降低食管癌发病率的根本途径,与流行病学研究和病因学研究的进展密切相关,这是最理想的方法,但困难很大,目前还很难全面开展。(1)改变喜食霉变食物的习惯:目前已有充分证据说明食用霉变食物特别是酸菜、霉窝窝头和鱼露是食管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大力宣传这类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使群众少吃或不吃,同时鼓励种植蔬菜和水果,以增加鲜菜和水果的摄入,补充维生素C。霉变的食物,一方面产生霉菌毒素或代谢产物,一方面促进亚硝胺的内合成,是导致食管癌的主要病因,多吃新鲜蔬菜或补充维生素C可阻断体内亚硝胺的合成,可使胃内亚硝胺含量降低,从而降低了胃内亚硝胺的暴露水平。另外林县的营养预防试验发现,补充核黄素和烟酸能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15%。同时也应积极研究科学的酸菜制作和保存方法,以满足当地居民世代以来养成的传统饮食习惯。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吃霉变食物,少吃或不吃酸菜。改良水质,减少饮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推广微量元素肥料,纠正土壤缺钼等微量元素状况。应用中西药物和维生素B2治疗食管上皮增生,以阻断癌变过程。积极治疗食管炎、食管白斑、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憩室等与食管癌发生相关的疾病。易感人群监视,普及防癌知识,提高防癌意识。(2)粮食的防霉:霉变的粮食含有多种致癌的毒素,因此积极开展粮食的防霉去毒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应宣传家庭储粮的防霉的重要性。一般粮食的含水量在13%以下可达到防霉的要求,一旦发现粮食已经霉变,应采取勤晒,食用时挑拣,多次清洗并加碱处理,可有效减少霉菌毒素的摄入。(3)加强饮用水的卫生管理:现已发现食管癌高发区水中的亚硝胺含量明显高于低发区。因此搞好环境卫生,防止水源污染十分重要,逐渐减少饮用沟塘水的地区,推广土自来水。对食用的沟塘水也应进行漂白粉消毒,可明显降低水中亚硝胺含量和杀灭其他传染病菌。(4)遗传致病因素的预防:食管癌具有较普遍的家族聚集现象,表明有食管癌家族史的患癌易感性确实存在,应加强同代人群的监测工作。患者为男性,就加强男性监测,特别是49岁前的人群,患者是女性,加强女性监测,特别是50~69岁的人群,并且应把3代人中发生过2例或2例以上食管癌死亡的家庭,当作危险家庭,对这些家庭中40~69岁的成员当作风险人群,定期体检,提供预防性药物或维生素,劝导改变生活习惯等,对降低食管癌发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二级预防 对于食管癌,当前要完全做到一级预防是不可能的。由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时间较长,如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予以及时治疗,特别是阻断癌前病变的继续发展,是当前现实可行的肿瘤预防方法。(1)普查:将高发区年龄在35岁以上,有食管癌家族史,或存在食管上皮增生的患者定为高危人群,予以重点监测,并且对食管癌高发区35岁以上居民尽量予以普查。普查以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为主,发现可疑患者,应尽快进行内镜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对食管癌的早期表现,如“吞咽不适感”应使高发区广大人群所熟知,可提早患者的就诊时间,以便早日诊断和治疗。(2)癌前病变的药物预防:食管癌的癌前病变主要指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用抗癌乙Ⅲ片(山豆根、败酱草、白藓皮、黄药子、夏枯草、草河车六味药组成的抗癌乙片内加2mg 5-氟尿嘧啶)、抗癌乙片和太洛龙治疗食管上皮重度增生,未治疗组癌变率为7.4%;治疗组癌变率:抗癌乙Ⅲ组为2.5%,抗癌乙片组为1.4%,太洛龙组为2.3%,均较未治疗组有显著差异且恢复正常者亦多于未治疗组。中国科学院1983年起,在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县河顺乡和安阳县磊口乡,进行食管癌前病变的阻断性治疗研究。通过食管细胞学普查,检出食管上皮重增患者2531人,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服用抗癌乙片、维胺酯和安慰剂。检出轻增3393人,随机分为二组,分别服用核黄素和安慰剂。3年和5年内患者的服药率在90%以上,服药3年和5年后,进行了食管细胞学复查,结果证明。抗癌乙片使食管重增的癌变率下降了52.2%,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维胺酯和核黄素也显示有一定的阻断作用,分别使食管重增和轻增的癌变率下降37.3%和22.2%,并发现适当提高维胺酯的服用剂量,可明显提高其防癌作用。核黄素服用5年后,使食管轻增的癌变率下降34.8%,比服药3年后轻增的抑制率22.2%,增加56.8%,说明核黄素服用愈久,抑制轻增癌变的作用愈明显。实验所用抗癌乙片是由六味中药制成,是我国独有、价格低易于推广。维甲类化合物是目前根据最充分和最有希望的一类肿瘤预防药。维胺酯作用强,毒性低,有很好的预防效果。核黄素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如能进一步确证其防癌效果,则具有深远意义。 食道癌检查   1.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有确诊价值,方法简便,受检者痛苦小,假阳性率低。主要为拉网细胞学检查,检查者吞下双腔管带网气囊,当气囊通过病变后将空气注入气囊,逐步拉出气囊并使其表面细网与病变摩擦,直到距门齿15cm刻度时抽尽空气取出网囊,去除网囊前端的黏液后将网囊表面的擦取物涂片并行巴氏染色细胞学检查。采用气囊拉网法采取脱落细胞标本直接涂片,用巴氏染色是普查时发现及诊断早期食管癌、贲门癌的重要方法,其诊断阳性率可达95%以上。为了避免发生误差,每例至少要获两次阳性才能确诊。若要确定肿瘤部位可行分段拉网。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结合X线钡餐检查可作为食管癌诊断依据,使大多数人免去食管镜检查。但全身状况较差,或有高血压、心脏病、晚期妊娠及出血倾向者不宜做此检查。若有食管狭窄不能通过脱落细胞采集器时,应行食管镜检查。2.肿瘤标志物 食管鳞癌尚未发现此种具有一定准确性的标记物。最敏感的免疫标记物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RA)在良性食管瘤中常为阴性,而在食管癌病人血清阳性率为40%~52%,并随病变之进一步侵袭、淋巴结转移、病期变晚,以及肿瘤体积加大而增高,可惜在早期癌中很少出现阳性,且不论何期之低分化癌中也是阴性。另一免疫指标为表皮样生长因子(EGF)受体。用碘125EGF结合测试发现高结合率者淋巴结转移多,预后差。其他肿瘤标记物如癌胚抗原(CEA)、CA-50、CA19-9等经过研究,无一能提供可靠的预后指标。3.DNA倍体 与肿瘤之组织学关系密切,但与临床病期无关。在非整倍体病人中发现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较多的食管外扩散,非整倍体与双倍体相比,在12个月内肿瘤复发率高达83%(双倍体仅为17%),中数生存较短,5年生存率较低。但此种相关性仅适用于进展期病例。  4.X线检查 X线检查对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是一项重要的诊断手段。X线检查方法简便,病人容易接受。由于早期食管癌的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层,此种细微病变X线虽难查明,但仔细观察食管黏膜皱襞的改变和管腔的舒张度,对于确认早期食管癌具有重要意义;再辅以纤维食管镜或胃镜结合细胞学检查,对于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有帮助。早期食管癌中不易显示病变,检查时必须调好钡餐,令病人分次小口吞咽,多轴细致观察才不易漏诊。中晚期食管癌均可在食管X线钡餐检查发现明显充盈缺损等典型的X线征象。利用食管X线造影检查或X线电视透视或录像可检查食管上端口咽部及食管下端贲门部的吞咽功能,食管腔内外病变,食管造影轴向变化,良恶性肿瘤鉴别及食管癌切除可能的估计。为使造影对比清晰,可将钡剂与发泡剂混合在一起检查,利于观察食管黏膜及舒张度的改变、食管癌形态及合并的溃疡。在贲门癌中显示食管、贲门端的舒张度,胃底是否有软组织肿块。在X线透视下用呃气检查,令病人在钡造影时自己呃气,使钡与气体在管腔内混合达到双重造影的目的。(1)常规钡餐检查:食管钡餐检查常规在空腹时进行,多采取立位多轴透视,必要时取卧位。服钡剂后,通过X线详细观察食管的充盈、通过及排空的情况,重点注意黏膜的改变。在显示病变最佳的位置摄片,可摄充盈像及黏膜像。检查前应详细询问病史,若梗阻严重,可用稀薄钡剂,以免造成堵塞影响检查;若梗阻较轻,可用较稠钡剂以利观察,如疑有食管气管瘘,可用碘油或少量稀钡检查;如病变在颈部,为防止钡剂快速流过食管,可取头低脚高位,使钡剂在颈段食管停留时间延长。X线钡餐检查在早期病例中的阳性率约70%左右。早期食管癌的病变为局限于黏膜固有层或已侵入黏膜下层,但食管肌层完好。故X线所见为浅表癌的表现。A.乳头状充盈缺损:X线显示食管乳头状或息肉状充盈缺损,肿块边界清楚,但不完整,肿块表面黏膜不整或消失,可有小龛影,但食管舒张度尚正常。B.局限浅在充盈缺损:食管壁可见小的充盈缺损或锯齿样改变。C.黏膜不整:食管黏膜皱襞不整,增粗,扭曲或中断,消失。在双对比造影片中见病变处有不规则的小斑片影或局部黏膜迂曲,增粗,或在不整的黏膜中见到小颗粒样、斑块样充盈缺损(图10)。D.小龛影及黏膜破坏:局部黏膜破坏、不整、有小龛影。因癌组织已侵入肌层,甚至穿透食管纤维膜,累及食管周围组织和器官,而有不同的表现。A.髓质型:病变显示为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有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病变的上、下缘与正常食管交界处呈斜坡状,病变区黏膜消失或破坏,常有大小不等的龛影,常见软组织肿物阴影,钡剂通过有梗阻,病变上部食管多有较明显的扩张(图11)。B.蕈伞型:有明显的充盈缺损,其上下缘呈弧形,边缘锐利,与正常食管分界清楚,可有浅表溃疡,病变区黏膜破坏、紊乱,伴明显软组织阴影者少见。钡流部分受阻,上部食管有轻度至中度扩张(图12)。C.溃疡型:显示大小和形状明显不同的龛影,在切线位可见龛影深入食管壁内,甚至突出于管腔轮廓之外。溃疡边缘隆凸者,X线显示“半月征”。钡剂通过无明显阻塞,或管腔仅呈轻度狭窄,上部食管亦多无扩张(图13)。D.腔内型:病变部位管腔明显增宽,呈梭形扩张。病变大多数呈大的息肉样充盈缺损。病变部位的食管边缘有缺损,不连贯。病变部位的黏膜不整齐,钡剂分布呈不规则斑片状,不均匀。少数病例有龛影。虽然多数病例肿块巨大,但管腔梗阻并不严重,故上部食管扩张不明显(图14)。E.缩窄型:病变为短的环状狭窄,通常累及全周,长度不超过5cm,表面糜烂,多无溃疡,缩窄上方高度扩张(图15)。以上分型以髓质型最常见,蕈伞型次之,其他各型较少见。此外还有少数病例从X线上不能分型。食管癌的长度与肿瘤侵犯食管壁的深度并无直接关系。食管X线钡餐造影检查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长度与肿瘤侵犯食管壁的长度及判断肿瘤切除的可能性。Yamada(1979)认为根据食管钡餐造影片观察,食管癌的长度小于6cm者,肿瘤切除的可能性很大;如其长度大于5cm,肿瘤累及周围重要器官或结构的几率达到50%或50%以上,肿瘤的手术切除率随之降低。Nonethelss,Mannell(1982)等认为,食管癌的长度大于10cm者,很难达到根治的目的。但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影响食管癌切除率的主要因素是肿瘤侵犯的深度及有无远处转移。为进一步判断食管癌能否手术切除及达到根治的目的,Akiyama于1972年根据食管钡餐造影检查的X线图像提出了食管轴的概念并探讨了食管癌病人食管轴的改变及其与食管癌切除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食管胸段在上纵隔内最初位于气管和脊椎之间并稍偏向左侧,下行到第4胸椎及左主支气管水平处时食管位于主动脉弓末端的右侧并稍向右侧偏移,沿胸主动脉的右侧降入后纵隔。约在第7胸椎水平,食管再次向左偏斜,并斜跨胸主动脉的前面至其左前方,在第10胸椎高度穿过膈肌食管裂孔插进腹腔。由于食管胸段的这种解剖特点,食管胸段在主动脉弓和左主支气管水平便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弯曲,而其余部分的走行比较平直,即食管胸段在主动脉弓和左主支气管水平以上及以下部分的食管轴在食管X线造影片上表现为较光滑与垂直的图像。如果发生于胸中段或食管中段的食管癌累及食管壁的全层乃至食管外膜并累及局部的纵隔组织结构时,在食管钡餐造影片上可见垂直的食管轴发生中断,食管腔内的钡柱阴影(食管轴)表现为扭曲、成角、偏斜或者移位(图16)。食管轴的偏斜或移位表现为以下三种征象:A.肿瘤上、下方的食管轴发生移位;B.肿瘤本身的食管轴发生移位;C.病变处的食管轴远离脊柱中线。Akiyama等认为食管中段癌导致食管轴发生上述异常改变或畸形的主要原因是很清楚的,即食管轴扭曲是由于肿瘤造成食管狭窄及安乐窝处以上的食管腔发生扩张、延长,而恶性食管狭窄处的食管因癌性浸润、固定所致。此外肿瘤对食管的牵拉亦能导致食管轴发生扭曲。在观察食管轴的异常改变时,必须从多个视野或方位的食管钡餐造影片来明确正常食管轴是否受癌肿的影响而发生异常或者畸形。Bains等(2001)认为食管轴的异常改变是判断食管癌切除与否的一个较为可靠的X线征象。用测量食管轴的异常改变判断食管癌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时,要考虑下列因素所引起的食管轴的异常改变:A.人体随着年龄的增大和主动脉扩张以及主动脉弓对食管的压迫,在做食管X线钡餐造影检查时可见食管有偏离脊柱中线的征象;B.心脏扩大或肥大的病人,因其心脏压迫食管,加之胸主动脉延长、迂曲,亦有可能压迫食管,使其食管轴产生显著的弯曲;C.有些良性疾病可以导致食管轴发生异常改变,如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裂孔疝、胸主动脉瘤和严重肺结核等,但这些疾病容易与食管癌相鉴别,不容易造成误诊。(2)双重造影:即用钡剂与空气混合,使造影更清晰,最适合于食管的表浅病变。可使用发泡剂在食管或胃内产生二氧化碳,或用胃管注入空气,或让病人咽下空气。因有气体存在,健康食管仍出现扩张,病变部位则硬化,对癌瘤大小、形态、有无溃疡皆能清楚显示,对于食管黏膜皱襞的显影尤佳(图17)。(3)腹部加压法:患者取仰卧位,用加压带紧压在左上腹部,使患者感到不能耐受时为止。颈段食管采取仰卧头低位,胸段食管取平卧位,腹段食管可用立位。因腹部加压,服钡剂后食管可显示极度扩张,钡剂下行缓慢,利于透视检查。对于甚小的病变亦能清晰可见。(4)纵隔充气造影:方法为在胸骨柄上气管旁注入氧气或空气800~1000ml,视纵隔内压力而定。注气后以气管隆突为中心,拍正位及矢状面断层,断层间隔越密越好。根据肿瘤周围气体的分布,来推测肿瘤周围有无粘连和粘连的轻重程度。本法对判断胸段食管癌能否手术切除有一定的帮助。5.内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癌肿的形态,并可在直视下做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诊断。硬管食管镜现已少用,目前多使用纤维食管镜或胃镜检查,纤维内镜柔软可曲,插管容易,但必须在看清管腔时推进,避免损伤管壁。纤维镜或电子镜均可放大病变,容易观察细小变化,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很有帮助。纤维食管镜检查的适应证有:①早期病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X线无肯定发现,而脱落细胞学阳性时;②X线所见与良性病变不易鉴别,如管壁对称光滑的狭窄,类似良性瘢痕性狭窄,或象平滑肌瘤的黏膜下壁在病变;③已确诊的食管良性病变,如憩室或贲门失弛症,症状有明显加重时;④已接受各种治疗的病人的随访,观察疗效。(1)中晚期食管癌表现:镜下所见有肿块突入食管,其表现为结节或菜花样肿物,食管病变处黏膜充血水肿或苍白发僵,触之易出血,并有糜烂和溃疡,溃疡底部高低不平,覆污秽苔,癌肿近端扩张不明显。有时癌肿呈环形生长,使食管狭窄,内镜不能通过。内镜对食管癌的诊断应该包括癌肿近端、远端的位置,病变的范围及与贲门的关系。内镜对食管癌的诊断率可达90%以上,若配合使用细胞刷可使诊断率接近100%。还可见溃疡,管腔狭窄。一般对中晚期食管癌、贲门癌通过X线造影辅以细胞学检查就可以确定诊断。(2)早期食管癌表现:主要是黏膜改变,镜下表现为:①肿物呈结节状、乳头状或小息肉状突向食管腔内,表面有糜烂或浅表溃疡存在;②病变黏膜粗糙,呈橘皮状,色苍白或白斑样改变;③病变处黏膜糜烂,有小凹陷,上覆白色或灰白色分泌物;④黏膜斑片状充血与正常黏膜界限不清。若不见病变,为提高检出率,对可疑病变可用1%甲苯胺蓝(正常黏膜不着色,肿瘤染蓝色)或Lugol液3%~5%(正常黏膜染棕色而肿瘤不着色)染色,对辨认病灶及指导内镜下活检有一定的帮助(图18)。6.色素内镜检查 近年来,国外较广泛应用色素内镜诊断消化道早期癌和表浅癌。食管色素内镜检查包括卢戈碘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1)卢戈染色:为目前较普遍使用的一种食管染色法,特别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是不可缺少的方法。成熟的非角化食管鳞状上皮内含有大量的糖原,遇碘后呈棕黄色。当食管炎症或癌变时细胞内糖原含量少甚至消失,因此碘染后浅染或不染,呈非染色区。将食管用50~100ml清水冲洗干净,经活检孔插入带喷头的塑料导管至贲门口,由下至上喷洒3%的卢戈液5~10ml,卢戈液将正常食管黏膜均匀染成棕黄色,而有病变黏膜呈现不染色区(图19)。在不染区内活检3~5块送病理检查。有咽部不适、烧痛感、恶心、胸痛等。可于检查完后将内镜置食管入口处,由活检钳孔缓慢注入10%硫代硫酸钠20ml,可消除症状。使用胃镜下卢戈液染色可提高食管早期癌和表浅癌的诊断率。最早此方法用于分辨胃食管黏膜连接处及评价食管炎的治疗,后被用于诊断早期食管癌。卢戈液染色法帮助肉眼难发现病变的诊断,并显示病变的范围和轮廓,同时有助于诊断多发性原发性食管癌和食管多发癌。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食管早期和表浅癌诊断率分别为0例/年和3例/年。经用卢戈液染色法20世纪70、80年代提高至5例/年和20余例/年。20世纪80年代末广泛应用于健康查体中和高危人群普查,使得食管早期癌和表浅癌诊断率达15余例/年和80余例/年。食管上皮的异型增生是食管癌前病变,尤其是重度异型增生。癌和异型增生的不染带多数为5mm以上不整形的明显不染带。有报道对404例重度异型增生患者随访,8年内21.8%的患者发生了癌变。因此,对染色诊断存在食管上皮异型增生患者应定期随访。(2)甲苯胺蓝染色:甲苯胺蓝对正常食管上皮不染色,癌上皮染成青紫色,食物残渣和溃疡白苔等也青染,因此需预先将食管内腔充分洗净。甲苯胺蓝不仅可提示癌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还可预知癌浸润的深度。甲苯胺蓝染色程度可分为淡染和浓染,又按浓染的不同分为点状浓染、网状浓染、斑状浓染和片状浓染。上皮内癌为淡染,即使有浓染也仅为少数点状浓染。如癌浸润达黏膜固有层,点状浓染部数量增加。网状浓染、斑状浓染者癌浸润达黏膜肌层。黏膜癌不见片状浓染,如见片状浓染癌已达黏膜下层。甲苯胺蓝还可与碘染色并用,双重染色时先用甲苯胺蓝染色,充分洗净并除去多余的甲苯胺蓝后作碘染色。全层型的上皮内癌.黏膜癌碘不染色,甲苯胺蓝染青紫色,基底层型上皮内癌碘不染色,甲苯胺蓝也不染色。7.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 用双腔或单腔带网气囊采集食管黏膜上皮细胞,直接涂片后用巴氏染色并进行细胞学镜检的方法称为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此方法简便,设备简单,被检查者痛苦小,诊断阳性率相当高(约90%),适用于大规模的人群普查。(1)操作方法:嘱病人吞下有线网气囊的塑料双腔管或单腔管,当气囊通过病变后将空气注入气囊,使其膨胀与食管壁紧贴,而后轻轻拉出,使气囊表面的细网与病变摩擦,当气囊达食管上口时,将气囊中空气全部吸出,将细胞收集器由口腔取出,立即做涂片、固定、染色行细胞学检查。反复检查可以提高阳性率,必要时多作重复检查。拉网检查还可行食管分段进行,可明确病变的相对位置,先下管20cm,如无癌细胞,再下15cm达中段,如无癌细胞,则考虑在食管下段,但有一定误差,如同时参考X线片或纤维食管镜或胃镜检查,则定位就较准确了。(2)镜检分级:食管拉网涂片上皮在镜检时,根据细胞核改变的程度分为以下5级:Ⅰ级:为正常和食管上皮细胞。Ⅱ级:轻度增生(mild hyperplasia)。Ⅲ级:重度增生(marked dysplasia)。Ⅳ级:接近癌(near-carcinoma)。Ⅴ级:早期癌(early carcinoma)。一般将Ⅳ级和Ⅴ级视为早期食管癌,即原位癌或早期侵袭性癌(早期浸润癌)。食管癌位为食管黏膜上皮全层癌变,但未侵犯上皮下结缔组织(基底癌);早期浸润癌则为食管原位癌穿透上皮基底膜而浸润至上皮下结缔组织,但未侵犯局部食管壁有肌层组织,亦无局部淋巴结转移。此项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全长拉网不能定位;晚期癌阻塞食管使网囊不易通过病变处,有时其阳性检出率反而下降;早期癌拉网检查应重复几次,其中可能出现阴性结果。因病变轻或范围小,或充气不足则摩擦不到癌细胞;对上皮增生和早期癌的诊断标准初学者掌握不稳,常出现诊断结果不一致。对疑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忌用此种检查。8.超声内镜(EUS)检查 超声内镜(EUS)可以清楚显示食管壁的各层结构、大部分纵隔淋巴结、胃周淋巴结、腹腔干淋巴结以及肝左叶,因此可对食管癌的T、N分期作出精确判断。临床资料显示食管癌病人术前行EUS检查能迅速而容易鉴别病变位于食管内还是在壁外,在探测肿瘤范围、浸润的深度上EUS正确率为(90%)明显优于CT(59%)。EUS对食管癌T分期、N分期的准确性均高于CT。在评价局部淋巴结转移方面,EUS正确率(70%)也优于CT(50%)。EUS可判断<5mm直径的淋巴结。EUS能分辨淋巴结与血管而确定腹腔动脉有无受到侵犯。外科医生在术前能了解到腹腔动脉附近淋巴结有可疑转移,则可先开腹探查,再行开胸手术。但EUS由于受检查范围及肺脏的影响,判断食管癌M分期的准确性为60%~70%,还不能完全取代CT的作用。内镜超声检查可因肿瘤堵塞而不能插入受到限制。此外,影像面积小,操作换能器以得到靶病灶有足够断面较困难等,为较CT不足之处,目前国内应用尚有限。超声内镜对于食管癌术后复发的早期诊断有意义。食管癌术后复发的症状易被术后食管的良性狭窄或动力学异常所掩盖;另外,复发的病灶多见于黏膜下或管壁外,所以超声内镜对于食管癌术后复发的早期诊断优于CT和内镜。食管EUS检查法类似于常规内镜检查。但因EUS是侧视光学系统,通常应先行内镜检查以确定所需超声扫描的病变部位。超声探头应尽可能靠近靶组织,为避免其间的干扰,通常采用水囊法,既在探头上覆盖一个被脱气水充盈的囊,以达到清晰的影像。正常食管EUS检查时,正常食管壁显示高、低回声交替出现的分层结构(表4)。食管壁厚度平均大约3mm,其中5层厚度大致相等。在实际检查时,由于聚焦的关系食管壁通常仅显示3层。其中第一层为高回声,相当于水囊-黏膜-黏膜下和黏膜下-固有肌层界面的总合。第二层为低回声,相当于固有肌层。第三层为高回声,相当于外侧缘回声。由于食管没有浆膜覆盖,而是由外膜和周围的脂肪组织构成其外侧缘回声,其各层的厚度,特别是固有肌层变化很大,与受检者的年龄和水囊的伸展程度有关。食管癌EUS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环状)壁增厚,伴有以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为主的影像改变。肿瘤穿透食管壁或进入周围脂肪组织可显示壁层结构破坏,早期癌的穿透深度判断的准确率为80%以上。Marata等对139例食管癌EUS分期与手术标本组织学结果进行分析,肿瘤正确分期为84%,判断浸润深度的敏感性为:黏膜下层75%,固有肌层64%,外膜94%,邻近器官100%。1987年Takemoto等利用食管超声技术对食管癌病人进行TNM分期时,对其T、N、M的定义如下:T1:低回声肿瘤局限于食管黏膜层或黏膜下层。T2:低回声肿瘤穿透食管黏膜肌层。T 3:低回声肿瘤穿透食管外膜。T 4:低回声肿瘤穿透到邻近的纵隔组织结构内。N0:淋巴结呈低回声而难以辨别。N 1:淋巴结呈低回声,界限清晰,或直接穿透到邻近淋巴结。M0:腹腔淋巴结或肝脏无转移。M 1:腹腔淋巴结或肝脏有转移。EUS仅用于食管癌的TNM分期。远处转移(即M期)如肝、腹膜、肺和其他位置由于超声穿透深度的限制而不易被发现。食管癌术前EUS分期准确率较高,且优于CT检查。UES在诊断癌转移侵犯的淋巴结较非转移的炎性淋巴结准确,多数学者研究认为大于5mm,伴有略圆低回声,边界明确的淋巴结可能是恶性,尤其是邻近原发肿瘤的淋巴结,同时存在同样回声类型的更倾向恶性。但仅靠淋巴结大小判断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不可靠的。因为肿大的淋巴结也可能是良性,而小淋巴结有可能早已被微小转移累及。EUS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达70%~86%,敏感性70%~90%,特异性70%~77%。Dittler复习一组400多例EUS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发现淋巴结转移率随着T期的进展而增加(T140%,T250%,T382%,T491%)。但EUS检查并不等于组织检查,更直接的方法包括EUS引导细针吸引可疑的淋巴结,进行组织细胞学检查。9.CT检查 食管周围有一层脂肪包绕,所以CT能清楚地显示食管外形和食管下邻近的纵隔器官的关系。在正常的食管和相邻结构间脂肪层界限清楚,如果界限模糊或不整,则表示有病变存在。(1)CT扫描方法:常规空腹检查。病人取仰卧位,连续扫描,在扫描时吞咽1~2口造影剂或空气,以便显示病变部位的食管腔。CT扫描前肌肉注射解痉剂,有助于正常段的食管扩张及明确病变范围。再静脉注射造影剂作增强扫描,以显示纵隔血管及淋巴结。扫描范围从胸骨切迹到脐水平,以显示肝及腹部淋巴结。可照局部放大像以最好地显示食管和其周围组织。上段食管癌应自食管人口开始扫描,扫描间隔1cm。(2)食管癌CT影像:显示管壁呈环状或不规则增厚,可形成肿块突向腔内或腔外,管腔变小而不规则,或偏向一侧。CT能发现气管、支气管、心包及主动脉有无受侵,CT对判断纵隔器官受侵的灵敏度均很高,侵及主动脉检出率为88%,气管支气管为98%,心包为100%。若管壁外轮廓不清,相邻组织脂肪层消失,表明肿瘤已蔓延到管壁之外;相邻的胸主动脉、气管或主支气管,肺静脉或心包与食管分界不清,变形,提示肿瘤广泛浸润。如CT见食管癌向腔外扩展,肿块与降主动脉,椎前软组织粘连在一起不能分开,或前壁与隆突及两侧主支气管后壁分界不清,则提示食管癌可能已侵及这些组织器官而不能手术切除。X线钡餐造影怀疑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例,可作CT扫描以显示癌瘤与周围的关系,对估计能否手术有一定帮助(图20)。(3)CT扫描分期:1991年Botet等利用食管内镜超声和动态CT扫描对食管癌的术前分期进行了对照研究,并将食管癌术前CT扫描病期分为四期。Ⅰ期:肿瘤局限于食管腔内,食管壁无增厚征象。Ⅱ期:肿瘤局部的食管壁增厚。T1:肿瘤局部增厚的食管壁的厚度小于5mm。T2~3:肿瘤局部增厚的食管壁的厚度5~15mm。Ⅲ期:肿瘤有局部浸润的CT表现功局部淋巴结有转移。Ⅳ期:食管癌发生远处转移。一般认为对食管癌病人进行胸部CT扫描及上腹部CT扫描的价值在于CT扫描可以显示纵隔淋巴结和膈下淋巴结。在CT扫描断面图像上,淋巴结的大小为1~1.5cm或者更大,可以判断转移性淋巴结。但CT对食管病变旁淋巴结转移不易显示;对正常体积淋巴结有无转移,不能鉴别;无法确定肿大的淋巴结是炎症性抑或转移引起,更无法发现直径小于10mm的转移淋巴结。此外CT还可显示其他脏器有无转移,如判断肝转移的灵敏度为78%,特异性达100%。10.MRI检查 食管癌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在T1权重像上病变呈中等信号,T2权重像上信号有增强,内信号不均。因可做横断、冠状及矢状而三维成像,故显示肿物的大小、外侵的程度、是否侵及邻近器官等十分清楚。能显示是否侵及气管、支气管、肺门、肺动脉、心包及降主动脉等(图21)。此外显示纵隔淋巴结肿大较CT为优,因此MRI在食管癌的分期及估计癌瘤能否手术切除,以及随诊观察方面均很有用。但设备及检查费用昂贵,限制了它的使用。11.胸腔镜 胸腔镜对于胸部淋巴结的评价有重要的作用,还可以观察癌肿有无穿透食管外膜或侵犯邻近脏器。与腹腔镜联用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TNM分期。但对于胸膜粘连严重、凝血机制障碍及心肺功能不全者不宜行此项检查。12.腹腔镜 腹腔镜与胸腔镜联合使用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食管癌分期。腹腔镜能够直接观察肝脏、腹膜有无转移性病灶,以及检查胃周淋巴结。Bryan在腹腔镜下进行腹腔灌洗用以判断病人的预后。方法是镜下用200ml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然后回吸100ml行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发现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者平均存活时间为122天,而脱落细胞学检查阴性者平均存活时间为378天。Bryan进一步指出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者只宜做姑息性治疗而不宜手术切除。13.其他 B超对食管癌的诊断无帮助,但腹部B超检查能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等。如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病例可行摘除做病理检查,以确定有无远处转移。气管镜虽对诊断食管癌帮助不大,但在食管上中段是否可行手术切除的估计方面有一定意义,气管正常的病例食管切除率达93%,而气管受压或固定者的切除率仅为21%。 --> 食道癌鉴别本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下列疾病应与食管癌鉴别,不能除外癌而各种检查又不能确定时可作随诊,至少每月复查1次。  1.食管静脉曲张 病人常有门脉高压症的其他体征,X线检查可见食管下段黏膜皱襞增粗,迂曲,或呈串珠样充盈缺损。严重的静脉曲张在透视下见食管蠕动减弱,钡剂通过缓慢。但管壁仍柔软,伸缩性也存在,无局部狭窄或阻塞,食管镜检查可进一步鉴别。2.贲门痉挛 也称贲门失弛缓症,由于迷走神经与食管壁内神经丛退行性病变,或对胃泌素过分敏感,引起食管蠕动减弱与食管下端括约肌失弛缓,使食物不能正常通过贲门,一般病程较长,患者多见于年轻女性,症状时轻时重,咽下困难多呈间隙性发作,常伴有胸骨后疼痛及反流现象,用解痉药常能使症状缓解,反流物内常不含血性黏液。一般无进行性消瘦(但失弛缓症的晚期、梗阻严重时,患者可有消瘦)。X线检查食管下端呈光滑鸟嘴状或漏斗状狭窄,边缘光滑,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后贲门渐扩张,可使钡剂顺利通过。内镜活组织检查无癌肿证据可资鉴别。3.食管结核比较少见,一般为继发性,如为增殖性病变或形成结核瘤,则可导致不同程度的阻塞感、吞咽困难或疼痛。病程进展慢,青壮年患者较多,平均发病年龄小于食管癌。常有结核病史,OT试验阳性,有结核中毒症状,内镜活检有助于鉴别。食管造影有三种表现:①食管腔内充盈缺损及溃疡,病变段管腔稍窄,管壁稍僵硬,龛影较大而明显,龛影边缘不整,周围充盈缺损不明显。②食管一侧壁充盈缺损,为食管周围的纵隔淋巴结结核形成的肿块压迫食管腔,并侵及食管壁所致。③食管瘘道形成。表现为食管壁小的突出的钡影,像一小龛影,周围无充盈缺损。为纵隔淋巴结结核,并发淋巴结食管瘘。最后有赖于食管细胞学或食管镜检查而确定诊断。4.食管炎 食管裂孔疝并发反流性食管炎,有类似早期食管癌的刺痛或灼痛,X线检查黏膜纹理粗乱,食管下段管腔轻度狭窄,有钡剂潴留现象,部分病例可见黏膜龛影。对不易肯定的病例,应进行食管细胞学或食管镜检查。缺铁性假性食管炎 本病多见于女性,除咽下困难外,尚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舌炎、胃酸缺乏和反甲等征。补铁剂治疗后,症状较快改善。5.食管憩室可以发生在食管的任何部位,较常见的为牵引性憩室,初期多无症状,以后可表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及反流,于饮水时可闻“含嗽”声响,有胸闷或胸骨后灼痛、烧心或进食后异物感等症状。因食物长期积存于憩室内可有明显口臭,有时因体位变动或夜间睡眠发生憩室液误吸、呛咳。X线多轴透视或气钡双重对比检查可显示憩室。6.食管良性狭窄 多有吞酸、碱化学灼伤史,X线可见食管狭窄,黏膜皱折消失,管壁僵硬,狭窄与正常食管段逐渐过渡。临床上要警惕在长期炎症基础上发生癌变的可能。7.食管良性肿瘤 一般病程较长,进展慢,症状轻。多为食管平滑肌瘤,典型病例吞咽困难症状轻,进展慢,X线和食管镜检查见表面黏膜光滑的隆起肿物,圆形或“生姜”样壁在性充盈缺损,表面黏膜展平呈“涂抹征”,但无溃疡。局部管腔扩张正常,内镜可见隆起于正常黏膜下的圆形肿物,在食管蠕动时可见在黏膜下“滑动”现象。有时与生长在一侧壁、主要向黏膜下扩展的表面黏膜改变轻微的食管癌不易区别,但后者在内镜下见不到“滑动”。8.食管平滑肌肉瘤 大体所见有两种形态,一种为息肉型,另一种为浸润型。息肉型在食管腔内可见结节状或息肉样肿物,肿物周界清楚,隆起、外翻。中央有溃疡,溃疡面高低不平,肿物也向腔外突出。X线表现,息肉型在食管腔明显扩张,腔内有巨大肿块时,呈多数大小不等的息肉样充盈缺损,黏膜破坏中有龛影,钡流不畅,管腔受压移位。管腔外常见软组织肿块影,很像纵隔肿瘤,但食管造影时可见该肿块与食管壁相连而明确诊断。浸润型的X线表现与食管癌相似。9.食管外压改变 是指食管邻近器官的异常所致的压迫和吞咽障碍。某些疾病如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纵隔肿瘤、纵隔淋巴结炎症等可压迫食管造成部分或严重管腔狭窄,产生严重吞咽困难症状,有时可误诊为食管癌。食管钡餐造影常可排除食管本身疾病。10.癔球症本病属功能性疾病,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多见于青年女性。患者常有咽部球样异物感,进食时可消失,常由精神因素诱发。本病实际上并无器质性食管病变,内镜检查可与食管癌鉴别。11.缺铁性假膜性食管炎 多为女性,除咽下困难外,尚可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舌炎、胃酸缺乏和反甲等表现。12.食管周围器官病变 如纵隔肿瘤、主动脉瘤、甲状腺肿大、心脏增大等。除纵隔肿瘤侵入食管外,X线钡餐检查可显示食管有光滑的压迹,粘膜纹正常。 一)食管癌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一)半夏出附子饮配方:半夏 30克附子 5克栀子 15克白糖 20克功效:除烦止呕。食道癌患者饮用尤佳。制作:1、将半夏、附子、栀子洗净,附子放入瓦锅内先煮30分钟。2、将半夏、附子、栀子同放瓦锅内,加清水适量,置武炎上烧沸,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过滤,去渣,留汁液,加入白糖搅匀即成。食法:每日3次,每次饮用150毫升。(二)板蓝根饮:配方:板蓝根 15克猫爪草 15克硇砂 0.6克威灵仙 10克制南星 6克人工牛黄 1克白糖 30克功效:清热解毒,化结抗癌。食道癌患者饮用有疗效。制作:1、将以上药物洗净,同放瓦锅内,加清水适量。2、将瓦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煎煮25分钟,滤去渣,留汁液,加入白糖搅匀即成。食法:每日3次,每次饮用100毫升。(三)大蒜鲫鱼汤配方:大蒜 30克鲫鱼 300克绍酒 8克姜 4克盐 3克味精 3克功效:化淤血,消癌肿。食道癌患者食用疗效。制作:1、将鲫鱼宰杀后,去鳞、鳃、肠杂;大蒜去皮、切片,姜切片。2、将鲫鱼、大蒜、姜、绍酒同放炖锅内,加清水适量,置武火上浇沸,再用文火煮30分钟,加入盐、味精即成。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鱼、大蒜共100克,喝汤。可佐餐,也可单食。(四)韭菜牛奶:配方:韭菜 500克。 牛奶 250克白糖: 30克。功效:养胃,消肿,止呕。食道癌患者食用,对呕吐、恶心等有疗效。制作:1、将韭菜洗净,切碎,用纱布绞出汁液,与牛奶混合均匀。2、将韭菜汁和牛奶混合液放入锅内,置中火上烧沸,加入白糖即成。食法:每日1次,早晨饮用。(五)诃子菱角饮:配方:诃子(藏青果) 15克 菱角 15克苡仁 30克 白糖 20克功效:祛湿,利水,消痞,散结。食道癌患者信用尤佳。制作 :1、将诃子、菱角洗净,一切两半;苡仁淘洗干净,去泥砂。2、将菱角、诃子、苡仁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35分钟,加入白糖即成。食法:每日3次,每次饮100毫升。(六)蒲葵子饮配方:蒲葵子 50克 大枣 6枚白糖 20克功效:补气血,消癌肿。食道癌患者食用疗效。制作:1、将蒲葵子、大枣洗净去核。2、将蒲葵子、大枣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煎煮25分钟,过滤去渣,在汁液内加入白糖,搅匀即成。食法:每日3次,每次饮100毫升。(七)水蛭散配方:水蛭 10克 海藻 50克白糖 20克功效:散痞结,消癌肿。食道癌患者食用有益。二)食管癌吃哪些对身体好?1、药食同源,部分食品兼具食疗抗癌作用,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对消化系肿瘤有益的食物有韭菜、莼菜、卷心菜、墨菜、百合、刀豆等。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如大蒜、豆制品、绿茶等,也都是抗癌良药。2、饮食宜清淡,不偏嗜,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纤维素类食品,加新的蔬菜、水果、冬菇类、海产品等。3、食管癌病人,当出现吞咽困难时,应该改为流质食品,细嚼慢咽,少时多餐,强行积压也会刺激癌细胞扩散、转移、出血、疼痛等等。4、晚期食管癌(食道癌)的饮食调养:当食管癌病人出现恶病质,应该多补充蛋白质,如牛奶、鸡蛋、鹅肉、鹅血、瘦猪肉、各种水果等等。5、晚期食管癌(食道癌)的饮食调养:当食管癌病人出现完全性梗阻现象时,则应该采用静脉补液、胃造瘘手术以便给予高营养食物来维持生命。6、靠半流质和流质饮食维持的食管癌病人,在进食时,特别要注意避免进冷食,放置过久的食物。7、早期食管癌病人饮食调养:在饮食上主要利用胃肠道的最大消化吸收能力,尽可能多地补充营养成分,以使身体强壮起来。多吃新鲜的食物,补充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8、食管癌病人手术后的饮食调养:手术后的七天内以流质、富含锌、钙的食物为主,如牛奶、骨头汤、鸡汤等等;手术后第二周(7~14天),如果进食顺利,则应当选择全营养饮食,如鸡汤、鸭汤、肉汤,米粥加胡萝卜汁、菠菜汁,银耳粥等。两周后,病人可以改为半流质饮食和软饭等。三)食管癌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1、忌食多糖2、忌食烟、酒、咖啡:烟中含有尼古丁、亚硝胺有毒的致癌物质;酒精可以刺激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恶性肿瘤的易感性;咖啡因可以使体内B族维生素破坏。3、忌食熏烤食品4、忌食霉烂食物和酸菜。5、忌不良饮食。 黄疸,吸入性肺炎,晕厥,肥大性骨关节病,食管穿孔 &#xe61a;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责任 | 招标信息 | 意见建议 &#xe61b; &#xe616; &#xe618; --> 分享到: --> Copyright ©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9029982号-1 网站建设:四川锐狐 地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下顺城街6号 电话(传真):0834-3246000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2:00;14:30-17:30) 院内链接 四川省红十字会 中华医学会 四川省医学会 友情链接 凉山彝族自治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xe621; 回到顶部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 &#xe615; 登录 忘记密码? | 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 -->

星空体育游戏小班教案反思 星空体育怎么提现 星空体育app安装 星空体育官方app下载安装
Copyright ©星空体育游戏活动反思小班|星空体育游戏活动反思中班 The 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